协会信息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协会信息
【协会2024年研究课题三等奖】“三维融合”视角下广东期货行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以“百校万才”工程为例-华泰期货
2025-6-5   点击量: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引领下,本报告围绕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于2017年启动的百校万才工程,在广东地区的具体实践案例展开,以华泰期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期货)与暨南大学在期货人才培养上的深度合作为核心,系统阐述了如何通过三维融合模式应对高校金融教育与行业高速演进间的需求错位,并取得显著成效。报告首先指出,我国期货市场近年来在品种与成交规模上快速扩张,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也持续冲击并重塑交易、风控与实务流程,导致传统高校偏重理论的培养模式难以及时回应企业要求。华泰期货在积极呼应大商所百校万才工程的总体思路下,凭借其在行业资源、师资储备与技术平台等方面的优势,与暨南大学联合搭建了校企协同的长效产教融合机制,为广东及大湾区培养适配产业结构与国际化前沿趋势的复合型期货人才。

在深入调研与多轮论证后,项目提出了以理论与实践融合”“校企协同融合”“区域与行业融合三维融合模式。具体而言:

理论与实践融合通过分层次课程体系、模拟交易竞赛、实习实践企业参访等手段,让学生在大学阶段就接受系统的期货衍生品基础知识、法律法规、交易研究策略和实体企业风险管理。此举显著缩短了毕业生入职后的适应期,并提高其对前沿领域(如量化交易、宏观联动、产业对冲等)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校企协同融合由华泰期货管理层牵头,通过双师制团队、企业导师进校与项目合作,为高校教学注入实时的行业案例与实践经验;校方教师则专注于夯实学生的理论根基和学术方法。大商所对项目审定、合规培训与资源管理提供指导,使校企联动真正形成规划执行评估改进的良性闭环。

区域与行业融合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经济与对外开放中的特殊地位,项目针对区域实体产业链结构设计本地化课程和实地考察环节,帮助学生深度了解当地政策生态、产业布局及跨境金融服务模式。学生不但掌握面向全国乃至海外市场的视野,更在大湾区特色的驱动下具备了跨境衍生品或国际资源配置思维,为期货行业的区域化、国际化转型储备了高素质后备人才。

报告通过多重角度评估了三维融合模式的综合绩效:

一是学生层面,普遍在毕业前便接受了体系化理论学习与近似实盘的模拟演练,入职后适应期缩短至2—3个月,行业法律法规意识与风险防控思维成熟度显著提升;

二是在校企协同方面,常态化的双师制教学和信息共享平台,保证了企业需求与高校教学无缝衔接,华泰期货在业务拓展、风控优化等环节中亦收获了可观人才红利;

三是区域行业效应显著,通过设置本地化课程和产业调研、建立跨境案例库,学生对跨境交易与大湾区产业环境理解更深,区域期货市场的效率与创新水平相应提高。

整体而言,本项目为我国期货行业的人才培养与市场化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也对产教融合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华泰期货领导层的高位推动与资源协调能力:企业核心骨干深度进校,不仅带来最新市场资讯与技术案例,更成功将高校培养、产业服务与社会需求联结起来,促使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实战水平大幅提升,也为区域期货行业发展储备了关键后备力量。

最后,报告从制度层面、资源层面与实施路径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广的可行建议:一是在政策与资金支持下健全校企合作管理制度,鼓励各方共同投入;二是加强对师资、课程、技术资源的动态匹配,尤其是把握金融科技与数字化发展新趋势;三是基于各地区产业特征和高校条件分步推进百校万才工程,建立对学生职业成长与企业用人满意度的长期追踪与评估,形成三维融合模式在更大范围内的可持续推广,为我国期货市场建设和高质量产业升级提供更丰富的人才储备和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务支撑。

“三维融合”视角下广东期货行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