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二大和全面改革纲领的制定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这次大会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又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1984年10月20日,党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阐明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性质、基本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明确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新形势,邓小平一再提醒全党: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警惕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越是改革开放,越要注意防止消极腐败现象的滋长,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全面改革和党的领导的加强,推动了经济建设。1985年底,“六五”计划全面和超额完成。五年间,国民生产总值从4470亿元增加到8568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0%,超过原计划每年增长4—5%的速度;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从227元提高到40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提高8.7%,大大超过1953—1980年二十八年间平均每年提高2.6%的幅度。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和对外关系的调整
在全面推进城乡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逐步形成由沿海地区向内地滚动的格局。根据新时期总任务的要求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党在外交政策方面也进行调整,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个经济特区创建后,经受各种考验,取得显著成就,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
1984年1月24日至2月15日,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经济特区和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先后题词肯定了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和特区建设的成就。他提出:特区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这就进一步明确了特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1984年5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再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步伐。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进而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党的十三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基本路线
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党对于中国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加明确。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明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
邓小平视察南方和党的十四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国家的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长期以来的东西方两极冷战结束了。世界的这种大变动、大改组,对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此关键时刻,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途中,他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作出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宏观调控的成功实施
十四大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继续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进程中,既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又成功地进行宏观调控,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在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党中央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指导方针。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并提出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
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专门就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决议。
“一国两制”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进入历史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以伟大政治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
这个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是党中央经过长期酝酿,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一国两制”构想首先被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随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原则,起草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全国人大随后起草并通过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不仅使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一步,而且也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党的十五大和跨世纪发展战略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但努力促进改革和发展,而且考虑着怎样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在世纪之交召开的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的世纪。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大会在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后,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把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决定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地实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基础上,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向前进。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基于对国内外形势、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党自身建设实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江泽民在2000年春进一步提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三个代表”的思想和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关系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重大战略问题上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全面推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和国家的行动指南。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完善。
——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正确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全面推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不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
——坚持党的领导,做出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部署。
以上内容摘自共产党员网《中国共产党简史》
党的十八大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2012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中国共产党在开放与自信中写下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时代篇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变,为我们扎扎实实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阶段性目标。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贡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文明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这一重大判断。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决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一定能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摘自求是网《党的十八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本素材由中金财富证券广州分公司、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德邦证券广州华夏路证券营业部提供!